近日,工信部有關負責人在“中國這十年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,從2012年到2021年,我國工業增加值從20.9萬億元增長到37.3萬億元,年均增長6.3%;制造業增加值從16.98萬億元增加到31.4萬億元,占全球比重從20%左右提高到近30%。500種主要工業產品中,我國有四成以上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。
我國工業發展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,有多方面原因,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,國家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,把壯大做強實體經濟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,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舉措,為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。尤其是在金融讓利實體經濟方面,政策針對性強、操作性好,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業融資成本,為實體經濟提供了穩定的資金支持,有效杜絕了經濟“脫實向虛”。
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核心。支持實體經濟發展,最重要的是支持制造業發展,保持制造業占GDP的比重相對穩定。誠然,經濟結構調整的長期趨勢是服務業日益發達,吸納更多勞動力,但這與保持制造業占比相對穩定并不矛盾。服務業從整體上看是勞動密集型產業,生產效率提升有限,增加值的變化主要依賴于吸納勞動力的多少。而隨著制造業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變,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,較少的勞動力也可以創造較高的增加值。因此,在服務業日益發達的同時,制造業占GDP比重可以保持相對穩定。當然,制造業占比保持穩定是對全國而言,具體到某個地區,可以根據資源稟賦條件選擇更適合自身發展的產業。某個地區制造業占比低一些,另一個地區占比高一些,從全國范圍來看,制造業占比還是可以保持相對穩定。
如何做到在發展服務業的同時提升制造業增加值,從而保持制造業占比相對穩定呢?這就需要夯實人才基礎,通過吸納更多高質量勞動力來保持制造業的創新活力,依靠創新來推動制造業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。前不久,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國務院國資委聯合印發《制造業技能根基工程實施方案》,指導各地加快培養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急需的高素質技能人才。這是支持制造業發展的又一項重要政策文件,解決的是制約制造業發展的勞動力質量問題。相信在新的政策支持下,未來會有越來越多優質的高技能人才出現。
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。堅定不移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,下一步是要把支持制造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舉措落實好,克服短板約束,激發創新潛能,提升市場競爭能力。只有充分發揮出政策協同作用,才能讓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。
來源:中國經濟網
航空零件生產、醫療器械零件生產、視像檢測儀器零件、電力儀表零件、精密零部件生產加工